江苏省泗阳县尚义堂续修葛氏家族家谱主修:葛磊

江苏省泗阳县尚义堂续修葛氏家族家谱创建时间:2015-6-20 20:12:52

基本情况--江苏省泗阳县尚义堂续修葛氏家族家谱基本信息

  一、葛姓的由来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来看,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种渊源: 一是源于部落名。据史载,远在黄帝、炎帝以前的远古氏族集团时代,即大约在10000年至5000年前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时期,中原地区的居民就有了姓氏,以母为姓,父为氏。中原地区先后有有巢氏、燧人氏、伏羲氏、女娲氏、葛天氏等十五个部落。葛天氏就是那个时代与神农氏、有巢氏等齐名的氏族部落或是部落的首领。 那么,葛天氏部落的地盘在哪里?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氏族部落呢? 据载,葛天氏部落是一个擅长歌舞的部落,主要活动在今河南东部一带。那里树林茂密,百鸟云集。葛天氏从鸟儿的鸣叫声中得到启发,创造了“葛天氏之乐”。《吕氏春秋》载:“昔葛天氏之乐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‘载民’,二曰‘玄鸟’,三曰‘遂草木’,四曰‘奋五谷’,五曰‘敬天常’,六曰‘建帝功’,七曰‘依地德’,八曰‘总禽兽之极’”。这种“三人操牛尾歌八阙”,成鸟羽而舞的形象,是华夏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,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。 葛天氏部落不仅擅长歌舞,而且还善于治世。据《新编二十六史》载:“葛天氏,其治世也,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。俗称熙熙自治也。”被古人称为“理想中的自然、淳朴之世”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,曾自谓“葛天氏之民”。后代奉其为始祖,葛氏得姓由此而始。 资料来源: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葛氏,古葛天氏之后”。既称之为“氏”,说明氏族部落已形成。汉代高诱《吕氏春秋训解》说:“葛天氏”,“三皇时君号也”。关于葛天氏时代有两种说法:一说是在伏羲氏以前,宋代《路史·前纪·禅通纪》称在伏羲氏以前。《辞源》注释:“传说中远古帝号,在伏羲之前。一说在伏羲之后,《帝王世纪》谓:“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,皆袭伏羲之号”,袭号应在伏羲之后,但年代相距又不会太远,当在神农氏之前。《纪》载:太皥伏羲氏始制姓氏,继伏羲而有天下者十有五,葛天氏其一也。葛氏之得姓由此始,殆姓之最古欤。 《吕氏春秋》卷五《仲夏纪第五·古乐》载:“昔葛天氏之乐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‘载民’,二曰‘玄鸟’,三曰‘遂草木’,四曰‘奋五谷’,五曰‘敬天常’,六曰‘建帝功’,七曰‘依地德’,八曰‘总禽兽之极’”。从其第四阕歌名“奋五谷”推断,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。“葛天氏之乐”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,是当时社会、经济、文化诸方面的缩影。 《陶渊明集.五柳先生传》说及理想世风时说:“无怀氏之民 ?葛天氏之民?”元沈禧《竹窗词.阮郎归山寺樵歌》有“忘世虑,断尘缘,逍遥傲葛天”的词句。《新编二十六史》载:“葛天氏,其治世也,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。俗称熙熙自治也。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称“其治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。”《辞源》谓“其治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记“奏陶唐氏之舞,听葛天氏之歌,千人唱,万人和。”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、世风醇厚,是古人赞叹的理想之世,当为原始共产社会。 综合分析,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部族首领当无疑,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,考古上属新石器时代之初,距今一万年前(距今一万年前之说,见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)。如此看来,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,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,最少要早到六、七百年。葛姓在我国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,的确算“老资格”,却是无可疑的。 那么,古葛天氏部落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呢?根据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称:宁陵县历史悠久,渊源流长。上古时期,此地叫“葛”,葛天氏部族就在这里休养生息,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。 二是源于国名。大约在据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,颛顼的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禹临死时,欲将天下禅让给他,但伯益坚持不受,且避居箕山之阳,于是禹的儿子启继位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——夏朝。夏朝建立后,伯益的后人被封为伯爵,封地在葛国(在今河南宁陵县以北,一说在河南长葛),为夏朝的诸侯国之一,葛国的国君被称为葛伯。商朝兴起后,葛国被商所灭,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,奉葛伯为葛姓始祖。 资料来源:《姓考》说:“黄帝支庶,封于葛”。宋代郑憔所著《通志》载:“葛氏,伯爵,嬴姓。夏时诸侯。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,即其地也。子孙氏焉。”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载:“汤居亳,与葛为邻。”反过来,就是“葛与汤为邻”。陈昌远、陈隆文在《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“汤始居亳”之历史地理考察》曰:“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,与‘汤始征,自葛’的历史记载相符。”葛国的遗址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葛伯屯。此地以“葛伯之乐”闻名于商、周,是历史记载葛氏得姓的源发之地。 据史载,葛国在商代由伯爵降为子爵国,后被商汤所灭。孟子曰:“汤居亳,与葛为邻,葛伯放而不祀。汤使人问之曰:‘何为不祀?’曰:‘无以供牺牲也。’汤使(人)遗之牛羊。葛伯食之,又不以祀。汤又使人问之曰:‘何为不祀?’曰:‘无以供粢(音zi:古代祭祀用的谷物)盛也。’汤使亳众往为之耕,老弱馈食。葛伯率其民,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,不授者杀之。有童子以黍肉饷,杀而夺之。《书》曰:‘葛伯仇饷。’此之谓也。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,四海之内皆曰:‘非富天下也,为匹夫匹妇复仇也。’‘汤始征,自葛始’,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。”这就是《书经》中“仲虺(huī)之诰”曾提到的“葛伯仇饷”。《尚书》载的“葛伯仇饷,汤往征之。”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,葛国最终为商汤所灭。其后便有《通志氏族略》所载的“夏诸侯有葛伯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这就是“郡望顿邱”的葛氏,世称“北葛”。 根据《风俗通》考黄帝后裔世系,颛顼是黄帝的孙子,号高阳氏。颛顼的儿子为女修,女修的儿子为皋陶(音yao),皋陶的儿子为伯益,则伯益是颛顼的四世孙。据载,伯益名大费,娶姚氏女为妻。有说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顿丘,赐姓赢;有说因佐大禹有功被封为葛国国君,赐姓赢,成为夏朝诸侯国之一。据考“顿丘”,为古地名,晋设顿丘郡,现为河南清丰县。亦说,夏代有诸侯方国「葛」国,在今河南长葛县。 三是源于外姓改来。据有关资料载亦有三种渊源: 一种是江南葛姓为洪姓改来说。此说主要是根据《姓氏考略》中的一段话:“汉洪·祖子浦庐,一作葛庐,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,望出梁国。”于是,有人就据这段话断定: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,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,世称这一支为“南葛”。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,所以与源自颛顼的北方葛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。(转述葛振斌发来资料,网上其他资料亦有此说) 其实,对《姓氏考略》中的这段话,那种认为是洪姓说的人,无疑是一种误读。请我们认真读一读《姓氏考略》所引用葛洪《抱朴子外篇》中的一段话:“抱朴子者,姓葛,名洪,字稚川,丹阳句容人也。其先葛天氏,盖古之有天下者也,后降为列国,因以为姓焉。洪曩祖为荆州刺史。王莽之篡,君耻事国贼,弃官而归。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,将以诛莽,为莽所败,遇赦免祸,遂称疾自绝于世。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,乃徙君於琅琊。君之子浦庐,起兵以佐光武,有大功。光武践祚,以庐为车骑,又迁骠骑大将军,封下邳僮县侯,食邑五千户,开国初,侯之弟文,随侯征讨,屡有大捷。侯比上书为文讼功,而官以文私从兄行,无军名,遂不为论。侯曰:弟与我同冒矢石,疮痍周身,伤失右眼,不得尺寸之报,吾乃重金累紫,何心以安?乃自请表乞转封于弟,书至上请报,汉朝欲成君高义,故特听焉。文辞不获,已受爵,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于博望里,于今基兆石礎存焉。又分割租秩,以供奉吏士,给如二君焉,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。骠骑曰:此更烦役国人,何以为让?乃讬他行,遂南渡江,而家于句容,子孙躬耕,以典籍自娱。文累使奉迎骠骑,骠骑终不还”。 由此可知,“汉洪●祖子浦庐”中的那个●符号,是“曏”字,(读xiang,从前的意思),因电脑字库中打不出此字,故以●代替。知道这个字的字义是“从前”的意思,那么“汉洪曏祖子浦庐”这句话,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庐,而是东晋时的葛洪在回忆祖宗时说的一段话,话中的“洪”字其实是葛洪自指,是说:我葛洪从前的祖宗葛浦庐。这样,所谓浦庐,一作葛庐,“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,望出梁国。”就不是由洪姓所改,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。 还有理由是:第一,如果那个让封于弟弟的浦庐确姓洪,何来又有“一作葛庐”一说,有这个必要吗?第二,既然他姓洪,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样可以姓他的洪,有必要改姓葛吗?又不是犯了什么罪害怕追杀需要隐姓埋名。由此,据我看来,所谓葛姓系由洪姓改来的说法,多半是没有弄清“汉洪●祖子浦庐”那句话的真实字义,而望文生义的以为“汉洪●祖子浦庐”就是洪浦庐,以至于以讹传讹。 第二种是由鲜卑族的贺葛氏改来。据《魏书.官氏志》所载,南北朝时,北魏有代北复姓「贺葛氏」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,定居中原,将鲜卑族的贺葛氏,改为为汉姓葛氏。 第三种是成吉思汗后代一支改姓。据史籍和兴化《阳山葛氏宗谱》、《如皋冒氏家谱》及国学大师冒广生先生《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记》等记载,南通葛氏家族中确有一支系兴化冒姓葛氏后裔,蒙古族,乃葛承祖所传。兴化冒姓葛氏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。成吉思汗出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尔只斤氏。成吉思汗长子拖雷,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。忽必烈与王妃篾儿乞特氏生子脱欢,封为镇南王,开府扬州。元顺帝时,脱欢后裔七一为元忠武将军,世居苏州。后辗转迁兴化城,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首字谐音定汉姓为冒,称冒七一,成为迁兴化的始祖。冒七一子冒八一为避明廷疑忌,改冒姓为葛氏,称葛八一,为第2世。葛八一生葛思义,为第3世。葛思义生葛惟谦,为第4世。葛惟谦生葛文进,为第5世。葛文进生葛世威,为第6世。葛世威生葛洪,为第7世。葛洪生葛一林,为第8世。葛一林生葛承祖,为第9世。明中期,葛承祖从兴化迁居南通。 资料来源光绪年间《上海葛氏家谱》(转载) 此外,也有葛姓改为他姓的。汉代诸县(今山东诸城县)的一支葛氏迁往阳都县(今山东沂水县),因为阳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,为了与当地的葛氏相区别,便改称“诸葛”,即诸县之葛。据史书记载,三国时的诸葛亮“其先祖葛氏,本琅邪诸县人,后徙阳都。阳都先有姓葛者,时人谓之诸葛”。诸葛亮生于阳都,十七岁时隐居南阳(今湖北襄樊市)。

家谱序言--江苏省泗阳县尚义堂续修葛氏家族家谱家谱序言

 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辉煌是历史记载的事实,我们通过各种历史书籍了解了民族的发展,历史中的王朝的建立和灭亡,很少人会在这当中注意历史中部落民族内部的分支和发展,那么我们今天就从远古文明时代开始,跟随历史的车轮再看一下你我祖先的繁衍,分支和迁居吧。 葛氏的起源有3中说法: 1-「葛」出自「嬴」姓。以国名为氏,夏代,有诸侯方国「葛」国,在今河南宁陵县,《孟子.腾文公》载; 汤居毫,与葛伯为邻。葛国为商汤所灭,其后有葛氏。另春秋时亦有葛国,降为子爵国。 2-为鲜卑族复姓所改。据《魏书.官氏志》所载,南北朝时,北魏有代北复姓「贺葛氏」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,定居中原,代为汉姓「葛」氏。 3-又传说葛氏为「古葛天氏之裔」,或云在伏羲之前。 葛姓,《风俗通》记载说:“葛氏,古葛天氏之后。” 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黄帝之后有三位部落首领分别是尧 舜 禹 ,那个时候人类的文明和劳作只是限于,狩猎的工具和吃跑饭。后来大禹治水把中华大地的山川河流分为九州,《禹贡》一书有详细的记载大禹治水的地理和位置,当时应该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划分,没有今天的这么庞大。河流不再泛滥,自然灾害大大的降低了对人们的影响,大禹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,大禹时期人们铸造了象征九州太平的九鼎做祭天用具,这就是最早的一言九鼎的出处。后来禹的儿子夏启当了首领,把原来的禅让首领的制度变成了世袭制了,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,葛氏也就是在夏朝这一时期历史中有了确切的记录,其中在商汤灭夏中是这样记录的:商汤于公元前1600年征伐夏桀,路线是从亳(今河南商丘东南现安徽亳州)起兵先伐葛,(河南商丘北),韦,(河南滑县东南)顾(山东范县)在伐昆吾(河南濮阳)后来有伐灭了扈氏部落(陕西户县)商汤经过20多年的征战统治区域西达陕西青海,东道黄海,北至渤海南道洞庭湖,人们认为四海就是天下了。这里面提到20多年的征战起初是起兵伐葛,那么当时葛国的以国名为氏的葛氏祖先,也就是从公元前1600年以后才跟随商汤的队伍征战四海的,应该说公元前1600年以前葛氏家族就生活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北部到山东菏泽一带,这是历史给我们寻根问祖考究的证据。公元前1600年以后葛氏遍布当时的全国也是有可能的。现在我们计算一下大概的世辈,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就应该有葛国的存在,葛天氏是我们的老祖先,葛氏为「古葛天氏之裔」,或在伏羲之前。 葛姓,《风俗通》记载说:“葛氏,古葛天氏之后。”我们就以公元前2070年为葛氏的第二氏算起,上古的伏羲氏,神农氏,黄帝,尧舜禹,等我们没有确切的年代计算,我想我们的祖先不会怪罪我们的。到现在公元2011年共是4081年,30年为一世辈,是136世。各地区的葛氏家族要追溯到春秋战国以后的变迁,山东河南的葛氏家族的族谱是一样的我可以提供较为详细的族谱,但也不是像几兄弟有几个孩子,孩子又有孙子孙子有的搬迁等这么详细。

源流迁徙--江苏省泗阳县尚义堂续修葛氏家族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

  一、葛姓的由来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来看,葛姓主要有以下三种渊源: 一是源于部落名。据史载,远在黄帝、炎帝以前的远古氏族集团时代,即大约在10000年至5000年前的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化时期,中原地区的居民就有了姓氏,以母为姓,父为氏。中原地区先后有有巢氏、燧人氏、伏羲氏、女娲氏、葛天氏等十五个部落。葛天氏就是那个时代与神农氏、有巢氏等齐名的氏族部落或是部落的首领。 那么,葛天氏部落的地盘在哪里?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氏族部落呢? 据载,葛天氏部落是一个擅长歌舞的部落,主要活动在今河南东部一带。那里树林茂密,百鸟云集。葛天氏从鸟儿的鸣叫声中得到启发,创造了“葛天氏之乐”。《吕氏春秋》载:“昔葛天氏之乐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‘载民’,二曰‘玄鸟’,三曰‘遂草木’,四曰‘奋五谷’,五曰‘敬天常’,六曰‘建帝功’,七曰‘依地德’,八曰‘总禽兽之极’”。这种“三人操牛尾歌八阙”,成鸟羽而舞的形象,是华夏最古老的音乐文化艺术,也是世界上最为原始的歌舞艺术。 葛天氏部落不仅擅长歌舞,而且还善于治世。据《新编二十六史》载:“葛天氏,其治世也,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。俗称熙熙自治也。”被古人称为“理想中的自然、淳朴之世”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,曾自谓“葛天氏之民”。后代奉其为始祖,葛氏得姓由此而始。 资料来源:东汉应劭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葛氏,古葛天氏之后”。既称之为“氏”,说明氏族部落已形成。汉代高诱《吕氏春秋训解》说:“葛天氏”,“三皇时君号也”。关于葛天氏时代有两种说法:一说是在伏羲氏以前,宋代《路史·前纪·禅通纪》称在伏羲氏以前。《辞源》注释:“传说中远古帝号,在伏羲之前。一说在伏羲之后,《帝王世纪》谓:“有巢氏之后有葛天氏等,皆袭伏羲之号”,袭号应在伏羲之后,但年代相距又不会太远,当在神农氏之前。《纪》载:太皥伏羲氏始制姓氏,继伏羲而有天下者十有五,葛天氏其一也。葛氏之得姓由此始,殆姓之最古欤。 《吕氏春秋》卷五《仲夏纪第五·古乐》载:“昔葛天氏之乐,三人操牛尾,投足以歌八阕:一曰‘载民’,二曰‘玄鸟’,三曰‘遂草木’,四曰‘奋五谷’,五曰‘敬天常’,六曰‘建帝功’,七曰‘依地德’,八曰‘总禽兽之极’”。从其第四阕歌名“奋五谷”推断,当时已进入原始农业阶段。“葛天氏之乐”反映的仅仅是葛天氏部族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,是当时社会、经济、文化诸方面的缩影。 《陶渊明集.五柳先生传》说及理想世风时说:“无怀氏之民 ?葛天氏之民?”元沈禧《竹窗词.阮郎归山寺樵歌》有“忘世虑,断尘缘,逍遥傲葛天”的词句。《新编二十六史》载:“葛天氏,其治世也,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。俗称熙熙自治也。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称“其治不言而信,不化而行。”《辞源》谓“其治不言而自信,不化而自行。”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记“奏陶唐氏之舞,听葛天氏之歌,千人唱,万人和。”可见葛天氏时人性纯真、世风醇厚,是古人赞叹的理想之世,当为原始共产社会。 综合分析,葛天氏是三皇时的一方部族首领当无疑,年代约在伏羲氏和神农氏之间,考古上属新石器时代之初,距今一万年前(距今一万年前之说,见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)。如此看来,葛氏的得姓是相当早的,比后来成为我国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后代之得氏,最少要早到六、七百年。葛姓在我国跟其他的千百个姓氏相较,的确算“老资格”,却是无可疑的。 那么,古葛天氏部落的具体地址在哪里呢?根据河南宁陵县政府的考证报告称:宁陵县历史悠久,渊源流长。上古时期,此地叫“葛”,葛天氏部族就在这里休养生息,创造了较高的早期文明。 二是源于国名。大约在据今4000多年前的五帝后期,颛顼的后裔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,禹临死时,欲将天下禅让给他,但伯益坚持不受,且避居箕山之阳,于是禹的儿子启继位,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——夏朝。夏朝建立后,伯益的后人被封为伯爵,封地在葛国(在今河南宁陵县以北,一说在河南长葛),为夏朝的诸侯国之一,葛国的国君被称为葛伯。商朝兴起后,葛国被商所灭,其子孙就以国名为姓,奉葛伯为葛姓始祖。 资料来源:《姓考》说:“黄帝支庶,封于葛”。宋代郑憔所著《通志》载:“葛氏,伯爵,嬴姓。夏时诸侯。今郾州城北三十里有葛伯城,即其地也。子孙氏焉。”《孟子·藤文公下》载:“汤居亳,与葛为邻。”反过来,就是“葛与汤为邻”。陈昌远、陈隆文在《论山西垣曲商城遗址与“汤始居亳”之历史地理考察》曰:“垣曲商城与古葛伯国遗址邻近,与‘汤始征,自葛’的历史记载相符。”葛国的遗址在今河南商丘市宁陵葛伯屯。此地以“葛伯之乐”闻名于商、周,是历史记载葛氏得姓的源发之地。 据史载,葛国在商代由伯爵降为子爵国,后被商汤所灭。孟子曰:“汤居亳,与葛为邻,葛伯放而不祀。汤使人问之曰:‘何为不祀?’曰:‘无以供牺牲也。’汤使(人)遗之牛羊。葛伯食之,又不以祀。汤又使人问之曰:‘何为不祀?’曰:‘无以供粢(音zi:古代祭祀用的谷物)盛也。’汤使亳众往为之耕,老弱馈食。葛伯率其民,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,不授者杀之。有童子以黍肉饷,杀而夺之。《书》曰:‘葛伯仇饷。’此之谓也。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,四海之内皆曰:‘非富天下也,为匹夫匹妇复仇也。’‘汤始征,自葛始’,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。”这就是《书经》中“仲虺(huī)之诰”曾提到的“葛伯仇饷”。《尚书》载的“葛伯仇饷,汤往征之。”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,葛国最终为商汤所灭。其后便有《通志氏族略》所载的“夏诸侯有葛伯,子孙以国为氏。”这就是“郡望顿邱”的葛氏,世称“北葛”。 根据《风俗通》考黄帝后裔世系,颛顼是黄帝的孙子,号高阳氏。颛顼的儿子为女修,女修的儿子为皋陶(音yao),皋陶的儿子为伯益,则伯益是颛顼的四世孙。据载,伯益名大费,娶姚氏女为妻。有说因佐舜有功被封在顿丘,赐姓赢;有说因佐大禹有功被封为葛国国君,赐姓赢,成为夏朝诸侯国之一。据考“顿丘”,为古地名,晋设顿丘郡,现为河南清丰县。亦说,夏代有诸侯方国「葛」国,在今河南长葛县。 三是源于外姓改来。据有关资料载亦有三种渊源: 一种是江南葛姓为洪姓改来说。此说主要是根据《姓氏考略》中的一段话:“汉洪·祖子浦庐,一作葛庐,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,望出梁国。”于是,有人就据这段话断定:江南葛姓是在1900多年以前的东汉初期,由洪姓所分支出去的,世称这一支为“南葛”。洪氏是上古伏羲之后担任水官的共工氏的后代,所以与源自颛顼的北方葛氏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。(转述葛振斌发来资料,网上其他资料亦有此说) 其实,对《姓氏考略》中的这段话,那种认为是洪姓说的人,无疑是一种误读。请我们认真读一读《姓氏考略》所引用葛洪《抱朴子外篇》中的一段话:“抱朴子者,姓葛,名洪,字稚川,丹阳句容人也。其先葛天氏,盖古之有天下者也,后降为列国,因以为姓焉。洪曩祖为荆州刺史。王莽之篡,君耻事国贼,弃官而归。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起兵,将以诛莽,为莽所败,遇赦免祸,遂称疾自绝于世。莽以君宗强虑终有变,乃徙君於琅琊。君之子浦庐,起兵以佐光武,有大功。光武践祚,以庐为车骑,又迁骠骑大将军,封下邳僮县侯,食邑五千户,开国初,侯之弟文,随侯征讨,屡有大捷。侯比上书为文讼功,而官以文私从兄行,无军名,遂不为论。侯曰:弟与我同冒矢石,疮痍周身,伤失右眼,不得尺寸之报,吾乃重金累紫,何心以安?乃自请表乞转封于弟,书至上请报,汉朝欲成君高义,故特听焉。文辞不获,已受爵,即第为骠骑营立宅舍于博望里,于今基兆石礎存焉。又分割租秩,以供奉吏士,给如二君焉,骠骑殷勤止之而不从。骠骑曰:此更烦役国人,何以为让?乃讬他行,遂南渡江,而家于句容,子孙躬耕,以典籍自娱。文累使奉迎骠骑,骠骑终不还”。 由此可知,“汉洪●祖子浦庐”中的那个●符号,是“曏”字,(读xiang,从前的意思),因电脑字库中打不出此字,故以●代替。知道这个字的字义是“从前”的意思,那么“汉洪曏祖子浦庐”这句话,就不是姓洪的洪曏祖或洪浦庐,而是东晋时的葛洪在回忆祖宗时说的一段话,话中的“洪”字其实是葛洪自指,是说:我葛洪从前的祖宗葛浦庐。这样,所谓浦庐,一作葛庐,“起兵佐光武有大功,封下邳僮县侯,庐让封于弟文,南渡江,家于句容,为吴中葛氏所出,望出梁国。”就不是由洪姓所改,而是地地道道的由葛姓分支出去的。 还有理由是:第一,如果那个让封于弟弟的浦庐确姓洪,何来又有“一作葛庐”一说,有这个必要吗?第二,既然他姓洪,即使是到了江南照样可以姓他的洪,有必要改姓葛吗?又不是犯了什么罪害怕追杀需要隐姓埋名。由此,据我看来,所谓葛姓系由洪姓改来的说法,多半是没有弄清“汉洪●祖子浦庐”那句话的真实字义,而望文生义的以为“汉洪●祖子浦庐”就是洪浦庐,以至于以讹传讹。 第二种是由鲜卑族的贺葛氏改来。据《魏书.官氏志》所载,南北朝时,北魏有代北复姓「贺葛氏」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,定居中原,将鲜卑族的贺葛氏,改为为汉姓葛氏。 第三种是成吉思汗后代一支改姓。据史籍和兴化《阳山葛氏宗谱》、《如皋冒氏家谱》及国学大师冒广生先生《如皋冒氏得姓源流记》等记载,南通葛氏家族中确有一支系兴化冒姓葛氏后裔,蒙古族,乃葛承祖所传。兴化冒姓葛氏源于元太祖成吉思汗。成吉思汗出于蒙古族乞颜部孛尔只斤氏。成吉思汗长子拖雷,拖雷子即元世祖忽必烈。忽必烈与王妃篾儿乞特氏生子脱欢,封为镇南王,开府扬州。元顺帝时,脱欢后裔七一为元忠武将军,世居苏州。后辗转迁兴化城,取母系祖先篾儿乞特氏首字谐音定汉姓为冒,称冒七一,成为迁兴化的始祖。冒七一子冒八一为避明廷疑忌,改冒姓为葛氏,称葛八一,为第2世。葛八一生葛思义,为第3世。葛思义生葛惟谦,为第4世。葛惟谦生葛文进,为第5世。葛文进生葛世威,为第6世。葛世威生葛洪,为第7世。葛洪生葛一林,为第8世。葛一林生葛承祖,为第9世。明中期,葛承祖从兴化迁居南通。 资料来源光绪年间《上海葛氏家谱》(转载) 此外,也有葛姓改为他姓的。汉代诸县(今山东诸城县)的一支葛氏迁往阳都县(今山东沂水县),因为阳都原先已有一支葛氏,为了与当地的葛氏相区别,便改称“诸葛”,即诸县之葛。据史书记载,三国时的诸葛亮“其先祖葛氏,本琅邪诸县人,后徙阳都。阳都先有姓葛者,时人谓之诸葛”。诸葛亮生于阳都,十七岁时隐居南阳(今湖北襄樊市)。

家谱字辈--江苏省泗阳县尚义堂续修葛氏家族家谱家谱字辈

  十六世 怀 十七世 绍 十八世 高 十九世 恒 二十世 志 二十一世 攀 二十二世 荣 二十三世 宪 二十四世 允 二十五世 成 二十六世 家 二十七世 修 二十八世 增 二十九世 广 三十世 益 三十一世 令 三十二世 瑞 三十三世 秉 三十四世 才 三十五世 仁